一、驱动与控制类问题
1. 驱动失效(不亮或亮度异常)
表现:部分或整片LED灯珠不亮、亮度不足,或单颗/区域亮度忽明忽暗。
原因:芯片内部驱动电路损坏(如MOS管击穿),无法输出正常电流;芯片引脚虚焊、断连,导致驱动信号中断;驱动电流参数与LED灯珠不匹配(如过流保护触发)。
2. 灰度与色彩失真
表现:显示画面色彩偏色、灰度层次丢失(如低灰度偏暗、高灰度过曝),或相邻区域色差明显。
原因:芯片灰度处理电路精度不足(如PWM占空比控制误差);芯片与灯珠的色温、波长匹配性差;信号传输中灰度数据丢失或干扰。
二、物理与电气损伤
1. 静电击穿(ESD损坏)
表现:芯片突然失效,无输出信号,或局部灯珠永久性不亮。
原因:LED芯片属于静电敏感元件(ESD等级多为Class 1A/1B),生产、焊接、安装过程中未做好防静电措施(如未接地、使用非防静电工具),静电瞬间高压击穿芯片内部半导体结构。
2. 过压/过流烧毁
表现:芯片发烫、引脚氧化发黑,甚至伴随焦味,对应区域灯珠完全失效。
原因:电源电压波动(如突波、浪涌)超过芯片耐压值(通常5-30V,依型号而定);驱动电路设计缺陷(如限流电阻失效),导致电流超过芯片最大额定值(常见10-60mA);外部短路(如灯珠短路)引发芯片过流保护失效。
三、环境与老化问题
1. 过热失效
表现:芯片工作中温度骤升,显示画面闪烁、卡顿,甚至自动黑屏保护。
原因:显示屏散热设计不足(如散热片过小、风扇故障),芯片长期工作在高温环境(超过额定结温,通常85-125℃);芯片功率密度过高(如小尺寸芯片驱动高亮度灯珠),热耗散能力不足。
2. 潮湿与腐蚀
表现:芯片引脚氧化、焊点生锈,导致接触不良,显示时好时坏;严重时芯片内部短路。
原因:户外或高湿度环境(如南方梅雨季节)中,防护等级不足(IP65以下),水汽渗入PCB板,芯片引脚(多为镀金/镀锡)被腐蚀;粉尘堆积吸湿,加剧电化学腐蚀。
四、信号与兼容性问题
1. 信号传输异常
表现:画面花屏、错位、拖影,或接收不到控制信号(整屏无显示)。
原因:芯片信号接口(如LVDS、SPI)抗干扰能力弱,受外部电磁干扰(如电机、变压器);信号传输距离过长(超过芯片支持的最大传输距离,通常5-10米),导致信号衰减;PCB布线不合理(如信号线与电源线并行),引发串扰。
2. 兼容性故障
表现:芯片与控制卡、电源不匹配,无法正常启动或工作中频繁重启。
原因:芯片通信协议(如Gamma校正、刷新率参数)与控制卡不兼容;电源输出电压纹波过大,超出芯片耐受范围(通常纹波≤100mV)。